时间:2023-01-05 00:14:01 | 浏览:1763
一降温,这身体里围炉的DNA就开始动了。
想想也很有意思,人间许多妙事,诸如雨天读书、寒夜围炉都不是在什么“好天气”的境地发生的。没有办法出门的雨天、天寒地冻的冬夜,改变不了的风霜雨雪、四季更迭,人却在顺其自然之中预备下了一场又一场诗意的事。
曾读过林清玄写自己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里,同朋友围炉火锅的往事——“水汽蒸腾的火锅店,人人面红耳赤,有的还冒着大汗,吐出的烟气则在玻璃落地窗上结成浓浓的雾,外面的景物一时隐去,只剩下明灭的车灯疾驰照射”。一家没有太多现代装潢的小店,人们围炉而坐,依稀像回到一个素朴而纯真的年代。
所谓围炉之趣,约莫如是。
儿时的记忆中,围炉往往和年末新岁连在一起。
场面恰如《围炉夜话》开篇序言: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
在乡下农村,一到深秋入冬之后,农民也就相当于进到一个农闲阶段。回想起那时的生活虽不及如今精彩、休闲娱乐选择多,但家人们能聚到一起的时间却也比现在要多得多。印象中,长长一个冬天,好像都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度过的。不像现在,天南海北都得挤在一个礼拜的假期里凑出一场碰面的机会。
还记得,那时候小孩子一年到头最期盼围炉。原因也简单,一来暖和热闹,有的吃,吃完火锅还有地瓜年糕、花生洋芋煨在炉子边上;二来小孩子还不太能意识到收成丰欠的问题,而大人,通常在这时也都把生活的难处默默吞进肚子,总要先安安稳稳把年过了。所以腊月之后,家家屋里支起一口炉子,老人孩子、兄弟姐妹都围着炉子散坐,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好不欢喜。尤其除夕守岁那夜,十二点一过,大人孩子哄出门去,院子里外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最是热闹。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往事和回忆,以至于去年秋天,朋友去西北参加一场婚礼,碰到那边的村子至今保留着入冬围炉的传统,实实令她激动了好一阵。我理解她,是因为那样的画面终究是牵扯着我们这一代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孩童时的天真,那种如母胎般的温暖、静谧,一股脑儿涌上来,夹杂着些许的遗憾、怀旧,和无限的思乡情绪,虽久远,却深刻。
围炉的妙处,还有一重或来自于一种别样的时空感。
一场风雪天的围炉火锅,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独特的镜头语言。外面的世界被热气腾腾所虚化,近处的交谈声忽远忽近。这样的情境有一种恍惚感,好像是顿隐于现实时空、藏在时间夹缝中的空间。
想起电影《冈仁波齐》,一个村子的人一路走着去拉萨朝圣,白天沿着路走,晚上扎好帐篷,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自由且静默。随后有个人说,“我们开始念经吧”,声音一个轨道接一个轨道重叠。忍不住想象,如果镜头此刻慢慢从这个帐篷离开,到公路边,再到近空,再一直拉远拉远,直至帐篷变成画面中很小的一个点,但某种神圣感却仿佛在画面中无限蔓延。
或者说,一群人围着火,本身就是刻画在遥远时代的记忆碎片。不知道是我们忘了,还是谁忘了,火本身就是典礼,一种仪式的中心,是沟通人与天地的语言。炉火升腾,便是在此时此地构建出一个神圣之通道,既不属于现世,亦不属于当下,它是漂浮于混沌之上的维度。人在其中,如有神授。
所以有《围炉夜话》,“随得随录”,在日常的杂芜中耕耘出隽永的道理。而围炉是一切发生的现场。所以有《月下小景》,沈从文的这本如同寓言般的小集子,每每捧起,都仿佛带你走进故事里那几个人围在一起的场景之中。月光之下,人们围炉而坐,故事便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有人说围炉,可以很雅也可以很俗,但我感觉围炉其实是既雅又俗的。
如果是一场雅集。几个人,一个炉子,一壶热茶,或闲聊天地,或沉默不语。是雅,却也是俗。俗不是贬义,不是别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相聚一起那份潜涌的、淡淡的心意。
如果是一场热络的聚会。比方一桌人,一个炉子,杯盘碗碟,来来回回。是俗,却也是雅。只不过雅也脱离了表象,无关声色犬马,也走到了人与人之间。
忽然发现,围炉之于人的温暖,既来自火,亦来自于人。好像围着的是火,却又往往不单是。
或者也可以说,故乡的围炉是回到一个地方,记忆中的,远方的;但他乡的围炉则是进入一个地方,当下的,此时此刻的。说到底还是那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
想起早些年在北京的胡同生活,常常有一些小店,去久了,和老板、客人都成了朋友,时常聚在一起的感觉,就是这种围炉般的安顿。
胡同口一家酒馆,谈不上有任何装修,气氛却极热络。早几年甚至没有桌子,所有客人都是买了酒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或干脆站着的、蹲着的。
有一家咖啡馆,每周五老板都会组织观影会。不同于只是吸引客流的营销手段,每一场电影结束后,老板都会充当主持人组织大家分享观感。那个系着围裙、拿着小本子记录大家发言的人,怎么看都不太像只是做买卖的。
还有一家茶铺,十几个平方的屋子,只有一张桌子,老板奉茶,来往的人,坐下离开,每天的营业时间都是等最后一个人走。熟识的面孔,没有更多的现实的牵绊,聊茶,聊器物,聊日常,聊星座,聊八卦……
最后你发现所谓围炉,所围之物也可以是一个人,一种观点,一种审美,一种信仰,等等。
寒夜围炉之妙,或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亲近、温暖,包裹着寒冬里的人,由身及心,变得柔软且安稳。
来源:谁最中国
冬日午后,约三五好友围炉而坐,花上三五百元,煮上一壶清茶,再配以栗子、红薯、柿子等烤物,与朋友边喝茶边聊天……今年冬天,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新宠。抖音上,“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超过34亿次;在小红书上搜索“围炉煮茶”,相关笔记逾16万
来源:【消费日报】继露营热后,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成了社交新名片。在云南火塘烤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大热的围炉煮茶,有着高上镜要求。一个标准化的烤炉,一个小茶壶及点心、柿子、橘子、红薯、板栗等食物,吸引着喜爱它的人消费并拍照打卡。不过,在拍
一张方桌,一个炭炉,一把陶壶,三五知己——围炉煮茶,寻找热气腾腾的生活阅读提示入冬以来,围炉煮茶成为新颖的社交方式,民宿、酒店、餐吧、文创园、景区等将其作为卖点。业内人士指出,围炉煮茶折射出的仪式感消费热现象,值得正在复苏的旅游业界参考借鉴
潮汕商人老黄不会想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茶炉炭炉,却在今冬卖脱销了。从10月份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宛如雪花般,砸向这个不起眼的小厂房。有人特地开着私家车来进货,一口气买走了40、50个碳炉;客户中也多了新些面孔,小年轻们隔三岔五就来领走一个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要说今年冬天最火的一个团建活动,非「围炉煮茶」莫属了。在寒冷的冬天,跳动的炉火、温热的茶水,搭配上烤制的板栗、红薯等美食,与好友一同围着茶炉,聊天拍照,别具氛围感和仪式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围炉煮茶,其热度也随之水涨
和朋友、家人吃顿火锅、烤肉,感受亲友团聚的温馨氛围;约上三五好友围炉煮茶,体验冬日里的休闲时光……元旦假期,大街小巷人气旺盛、节日氛围浓厚,我省消费市场活力显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各类餐饮店铺门外大排长龙,位于公园、农场、湖边等地商
(IC photo / 图)随着秋冬的来临,在充满新中式文化的茶室或小院里,约上几个好友围坐在茶炉旁,一边煮茶一边烤上一些花生、柿子、栗子等小食,正成为当前年轻人最流行的一种社交和生活方式。“围炉煮茶”,让平时喝惯了奶茶、咖啡的年轻人,开始
围炉煮茶成为茶饮界今冬最大的网红。小红书搜索“围炉煮茶”显示有9万+篇笔记,浏览量超千万;微博关于“围炉煮茶”的话题,动辄获得千万量级的阅读量。然而,围炉煮并非新事物,它自古就有,唐代茶圣陆羽就曾在其《茶经》著作中记录煮茶过程。那么,围炉煮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气转冷,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发生变化,从逛街看电影变成围炉煮茶,几个好友围着暖炉烤火聊天,不仅能增进感情交流,还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一时间风靡年轻人的圈子。生活里的小浪漫固然重要,但是在围
封面新闻记者 张旋煮茶,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茶艺技艺,唐人甚爱饮茶,上至朝野,下至贫民,煮茶之风甚行,可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秋冬时节,常饮红茶,还有防治流感驱寒保暖的作用。今年入冬以来,围炉煮茶成为继户外露营后的年轻人的“新宠”